央行mpa考核细则管理办法(央行MPA考核管理办法:加强监管,提高金融稳定性)
央行MPA考核管理办法:加强监管,提高金融稳定性
背景
MPA,是“宏观审慎评估”的缩写,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普查、评估风险和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自2016年5月起,在央行的指导下,各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参加MPA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信贷、市场、财务、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而MPA考核是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信用等各方面的重要考核,被称为“金融风向标”。
一、加强信息披露
针对MPA考核中存在的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央行要求金融机构要在自愿公开的原则下,持续加强透明度,加强对金融产品、服务、风险、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包括向监管机构及社会公众公开风险信息、合规信息、内部控制制度信息,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供给资本市场的信息质量和深度,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公信力,维护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增强监管效能
央行要求各家金融机构要在MPA考核中提升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合规经营理念,强化资产质量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知识和管理水平,全面落实自身企业发展战略,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全员风控意识,在发现风险及时预警、快速反应的同时,打造企业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营,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牢固树立服务客户理念
央行要求金融机构要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角度,提高MPA考核中对客户体验的关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广泛服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拓展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增强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互动性和亲和性,让客户成为伙伴、发展共赢、稳健发展。
结论
MPA短期内或许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助于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内控水平,适当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切实整改提高MPA考核得分,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增强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流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