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抗辩是什么意思 二审(诉讼时效抗辩的意义与方法——以二审为例)
诉讼时效抗辩的意义与方法——以二审为例
一、诉讼时效抗辩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自特定事实发生之日起起计算的一定时间,在这个时间期限内对于某些法律行为行使诉讼请求权。超过时效期限,就丧失了行使诉讼请求权利的能力。诉讼时效抗辩是诉讼参与人向法院主张其对方主张的诉讼请求权已因超过规定时间期限而丧失的辩护行为,它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性辩护方式。
二、诉讼时效抗辩的意义
1、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益。诉讼时效是一种时间限制规则,它的存在是为了促进诉讼当事人及时行使诉讼请求权,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法律纠纷长期未了结。因此,对于主张诉讼请求权已经过期的当事人,法院应予以支持,从而使当前争议之外的纠纷不再升级。
2、维护司法公正。如果不按照规定的法定时间限制处理诉讼请求,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诉讼权益,而且还可能破坏司法公正性。比如,当事人对方在诉讼之初明确已经过期的诉求被法院支持,会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公正性的疑虑。因此,如果当事人诉讼时效已过,法院就应该予以支持宣判过期而驳回其请求。
三、诉讼时效抗辩的方法
1、对抗诉讼时效的论证。当事人可依据法定时效规定,通过举证、辩论等手段在庭上论证其诉讼请求权已经过期。
2、起诉陈述中的时效抗辩。无论法定时效期限到期与否,当事人都可以在起诉状或答辩状中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必须对其进行审查。
3、异议程序。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主张对方的诉讼请求权已经过期,但法院未能支持其抗辩意见,则可以在裁判文书公布后5日内提出异议,由高级法院或者上级法院再次审理。
综上所述,诉讼时效抗辩是一种维护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手段。当事人应该在起诉或者答辩阶段认真了解时效规定,如被告被诉时效超过期限,应及时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